definição e significado de 茶 | sensagent.com


   Publicitade E▼


 » 
alemão búlgaro chinês croata dinamarquês eslovaco esloveno espanhol estoniano farsi finlandês francês grego hebraico hindi holandês húngaro indonésio inglês islandês italiano japonês korean letão língua árabe lituano malgaxe norueguês polonês português romeno russo sérvio sueco tailandês tcheco turco vietnamês
alemão búlgaro chinês croata dinamarquês eslovaco esloveno espanhol estoniano farsi finlandês francês grego hebraico hindi holandês húngaro indonésio inglês islandês italiano japonês korean letão língua árabe lituano malgaxe norueguês polonês português romeno russo sérvio sueco tailandês tcheco turco vietnamês

Definição e significado de 茶

Definição

definição - Wikipedia

   Publicidade ▼

Sinónimos

(n.)

红茶, 茶叶 , 茶树, 茶树,茶, 茶葉, 茶樹,茶  (Chinois trad.), 茶水  (Chinois trad.)

Locuções

   Publicidade ▼

Dicionario analógico

Wikipedia

                   
Tea leaves steeping in a zhong čaj 05.jpg
泡在茶杯里的茶叶
類型 热饮或冷饮
起源地 中国
始創於 约公元前10世纪[1]
顏色 赭色
  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
  马来西亚茶园

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种子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有些国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叶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目录

  名称

「茶」字出於《爾雅‧釋木》:「檟,苦荼(即後來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等。

由于中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茶文化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语言依照汉语比较普遍的发音叫「cha」,或類似的發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国,以及比较早和阿拉伯接触的希腊葡萄牙俄语和印度语更叫“茶叶”(чай、chai)。

而后来由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据台湾,从闽南語中知道茶叫“te”,或類似的發音,所以后来了解茶的西欧国家将茶称为「te」[來源請求],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间完全可以用自己语言交谈没有问题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

  漢字

  茶樹。

「茶」字主要在中唐以後被普遍使用,此前多使用「」(tú/ㄊㄨˊ)字。「荼」是由表示草本植物的草字头和表示「苦味」的「余」字组成,本来指的是苦味的植物苦菜(齿缘苦荬菜,Ixeris dentata)。茶从原産地雲南地区往四川、江南以及長江流域传播,推定当时使用「荼」字并配以「dia/ㄉㄧㄚ」或「tia/ㄊㄧㄚ」的发音(反切为:澄麻切)。一般认为,在陸羽所著的《茶经》中,将「荼」字减少1画以示区别。《茶经》中多使用「茶」、「」(jiǎ/ㄐㄧㄚˇ)、「」(shè/ㄕㄜˋ)、「」(míng/ㄇㄧㄥˊ)、「」(chuǎn/ㄔㄨㄢˇ)这5種名称,不过,其他的借用字也存在,一共加起来的话有10种以上的字被使用。关于「茗」字,现代汉语对茶也有「茗」的称呼,比如「茗茶」这个词。

  各国語言对「茶」的称呼

世界各国语言中具有「茶」的意思的词语的起源,主要为「ㄑㄧㄚ」(chya)音系統和「ㄊㄝ」(tê)音系統[2]。「ㄑㄧㄚ」音系統主要由陆路传播,地理大发现以后的传播主要由粤语读音「ㄑㄧㄚ」(ch'a或ts'a)和福建省厦門的方言(闽南语)的读音「ㄉㄝ」(白話字:tê)而来。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葡萄牙語的发音也为「ㄑㄧㄚ」(葡萄牙語的「chá」的發音為「ㄒㄧㄚ」)。而荷兰则主要从福建厦门、台灣一帶进口茶,从荷兰输入茶的国家、如英國等,则多存在「ㄊㄝ」的发音,因此一般认为「ㄊㄝ」音多由海路传出,也造成了英文中「tea」這個詞的由來。在汉字文化圈外,具有「茶」这个意思的单词的语言中,都不属于这两个系统的则十分罕见。

日語的「茶」字發音包括:吴音「ジャ」(ja)、漢音「タ」(ta)、唐音「サ」(sa)等。惯用音的「チャ」(cha)为院政時代的《色葉字類抄》所提及,可能在产生漢音和唐音之間的時期传入日本。 朝鮮語漢字音也存在「다」(da)和「차」(cha)的发音,当表示植物、飲料的茶的場合则使用「차」(cha)。越南语的茶的字音包括标准汉越音的「trà」,和漢喃音的「chè」、「sà」、「chòe」、「chà」、「già」。

  以「ㄑㄧㄚ/chya」音为源的语言

  以「ㄊㄝ/tê」音为源的语言

  汉字文化圈

  不屬于上述几系統的語言

  起源

中國自古有神農發現茶葉的傳說,成書於前公元2世紀《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嚐百草后感到不適,躺於樹下。見到一種開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葉咀嚼而治好。到殷周時,茶不僅用作藥物,而且開始成為飲料,因此後人便開始喝茶的習慣。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的《詩經》中亦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據陸羽《茶經》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鲁周公。」的記載。此外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还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古茶树。

  黑色茶壶

中國俗語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亦都表明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中國和平盛世的时候,茶也开始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其中一个消遣,和“琴棋书画诗酒”并列。

  种类

能制作茶的只有茶树春季发出的嫩芽,中国的茶品质最好的在每年4月上旬清明以前采摘,称为“明前茶”,只是刚抽出尚未打开的嫩芽尖,叫做“莲心”,因为产量低,所以价格昂贵;在清明以后至4月下旬谷雨以前采摘的茶,为“雨前茶”,已经打开一片嫩叶和抽出的另一个新芽,叫“旗枪”,形状类似一支枪和一面旗;谷雨以后至5月上旬立夏以前采摘的茶叫“三春茶”,由于有两面小叶和中间一个嫩芽,所以叫“雀舌”;立夏以后一个月内采摘的茶质量较差,是“四春茶”也叫“梗片”,一般用于制作较低级的加工茶。再以后茶叶老化,不能用于制作饮用茶。

  制茶過程圖

茶可以依照加工方式略分为:

白茶
新采摘的茶,經過萎凋烘乾,不揉捻,名茶如 白毫顯露白毫銀針 , 白牡丹壽眉等。
黄茶
杀青揉捻闷堆干燥,叶已变黄,浸泡黄汤黄叶,名茶如 君山银针 , 黃芽 , 毛尖 , 黃湯 , 黃大茶 , 大葉青 , 海馬宮等。
绿茶
经杀青、揉捻、干燥,大部分白毫脱落,浸泡绿汤绿茶,中国大部分名茶为绿茶,如 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黃山綠牡丹 , 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
青茶
又名乌龙茶,是经过萎凋曬青搖青殺青來作部分发酵,绿叶红边,既有绿茶的浓郁,又有红茶的甜醇,名茶如 铁观音大红袍水仙 . 玉桂 , 冻顶烏龍本山 , 黃金桂 , 毛蟹 , 东方美人
红茶
经过发酵的茶,有工夫红红碎两种,有利于消化,西方人比较喜欢红茶,名茶有中国的 祁红、印度的 大吉嶺阿薩姆 , 錫蘭等。
黑茶
经过後发酵(殺青揉捻渥堆)的茶,颜色深,著名的有 普洱
加工茶
用以上各种种类的茶经过加工,制成的茶,有:
再加工茶
近年来,出现了为符合现代人消费习惯制成的再加工茶,可以用上述任何种类的茶制作。如袋茶、速溶茶、液体罐装茶等。

  产地

世界五大茶葉進口國為英國俄羅斯巴基斯坦美國埃及,進口量占世界總進口量的60%左右。英國是非產茶國家,但茶葉進口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國77%的人有飲茶習慣;美國是茶葉傳統消費大國,德國法國消費呈增長趨勢;埃及巴基斯坦茶葉消費增長快速;俄羅斯歷來是茶葉消費大國,95%的居民有飲茶習慣,消費以紅茶為主,2000年進口茶葉15萬噸,茶葉消費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五個茶葉主要生產國的茶葉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80%左右。印度、斯里蘭卡、肯亞是世界三大紅茶生產國和出口國。世界綠茶出口19萬噸,佔世界茶葉貿易量的14%。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綠茶出口國,其次為越南印尼等國;世界綠茶主要進口國有:摩洛哥烏茲別克日本馬里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等。

世界10大產茶國中,唯有肯亞的平均產量較好。另一個很小的產茶國玻利維亞其平均產量卻四倍於肯亞。

  世界生产茶的国家.

2004年聯合國粮農組織資料

排名
 採收面積(公頃)
     年產量(噸)
  平均產量(噸/公頃)
1
中國
 943100
中國
861000
玻利維亞
8.47
2
印度
 500000
印度
850500
辛巴威
3.67
3
斯里蘭卡
 210600
斯里蘭卡
303000
喀麥隆
2.58
4
肯亞
 140000
肯亞
295000
馬拉威
2.50
5
印尼
 116200
印尼
173448
秘魯
2.21
6
越南
 102000
土耳其
153800
毛里裘斯
2.11
7
土耳其
  76640
越南
108422
肯亞
2.11
8
緬甸
 72000
日本
95000
巴西
2.10
9
孟加拉
  54000
阿根廷
64000
日本
2.02
10
日本
  47000
孟加拉
55627
土耳其
2.01

  茶叶的栽培

  茶的生物化学

已知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有机成分有四百五十多种,其中具有生理作用的有很多:

  多酚类化合物

茶多酚,也称鞣质,茶叶中有含量很高的各类多酚类化合物,从茶叶中提取出的多酚类化合物粗产物被称为茶多酚,临床上可以用于肾病的治疗,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据研究,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及抗血凝、促纤溶、防止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作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红细胞免疫机制,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另据研究茶多酚可能与细胞的遗传物质DNA具有亲合作用,从而干扰DNA的生物合成和核酸代谢,因此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并可以防治龋齿

茶中的苦涩味道即来源于这种物质。这类物质具收敛性,有解毒的作用,也是缓解便秘的主要物质。还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清除生物体内的超氧自由基。此外,还有抗变态反应、抗炎、驱虫、降血压等作用。

茶多酚中最后重要的成分是儿茶素(一种黄烷醇类物质)。

  生物碱

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茶叶中含有含量较高的咖啡因茶碱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生物碱类化合物,是提取咖啡因和茶碱的重要原料。

  萜类挥发油

茶本身具有独特的清香,这种清香来自茶叶中所含有的萜类挥发油成分。这些香气成分,已知有协调情绪的作用。挥发油成分的保存与茶叶的加工工序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研究这种香气成分在乌龙茶红茶中的含量要比绿茶多,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萜类挥发油在新鲜茶叶内是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不易挥发乌龙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工序较多,使糖苷键在一定程度上水解释放出游离的萜类物质所至。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中的一大类化学物质,现在普遍认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对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相当的功效。研究发现红茶与绿茶的黄酮类物质含量接近;茶汤中的槲皮素山萘醇等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高于果汁、酒类。通过对红茶和绿茶中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分析的研究,人们发现在绿茶红茶黄酮的含量较少,而同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异黄酮黄烷酮黄酮醇等比较高。而比较红茶绿茶,发现黄酮在红茶中种类较多,据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在红茶的加工过程中一些黄酮类物质发生了变化。

  氨基酸

茶中含有的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茶氨酸是谷氨酸γ-乙基酰胺,有甜昧。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种、部位而变动。即使同是绿茶,在香茶、焙烤茶中含量少,在玉露炒茶中含量多。

  维生素

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包括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C以及脂溶性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其中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在茶中含量相对较高。一般而言,绿茶中维生素含量多,乌龙茶和红茶中含量少。研究人员还在茶叶中发现14种类胡萝卜素,并知道β-胡萝卜素对形成红茶的风味有很大影响。

有趣的是,茶中所含的维生素类物质甚至还曾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影响。欧洲人长途航海时,感到最大的困难是海员经常因为缺乏维生素C而患坏血病死亡,因为长途航海无法补充新鲜的水果蔬菜,但明朝郑和率领如此庞大的船队长途航行,却没有记载有一个船员因为患坏血病死亡,西方人研究的结果认为就是因为中国船员经常喝茶。因此茶也解决了欧洲人长途航海的困难,对地理大发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疑]  事實是,那時的中國人懂得吃豆芽菜,豆芽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而且黃豆綠豆也攜帶方便,又易於栽培。

  茶文化

从茶叶的栽培、采茶、制茶,到品茶都有很多文化内涵的内容。从广义上讲,是以茶作为载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茶艺或是茶道,是茶的一种艺术文化。

  茶叶选取

一般绿茶的选择,应注重“新、匀、干、香、净”五个字。

——当季甚至当年采制的茶叶称新茶

——指茶叶的粗细和色泽均匀一致

——指茶叶含水分量低于6%,保持干燥,用手可以碾成粉末

——抓一把茶叶先哈一口热气,再置鼻端嗅干香。闻到板栗香、奶油香或锅炒香者,则为好绿茶

——指净度好,茶叶中不掺杂异物

  沏茶之水

泡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例如泡铁观音宜用溪涧水等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若用井水,则宜取深井之水

在无大气污染的情况下,雨水和雪水本身就是洁净的天然蒸馏水。

  亞洲茶文化

  中国茶艺

主条目:中国茶文化

在悠长喝茶的历史中,中国发展出独特的喝茶文化。古有唐代茶圣陆羽所写的《茶经》,康熙所命名的碧螺春等。除了讲究茶叶收成季节、出产地,如雨前龙井,中国茶艺也注重水源、水温以及茶具的选择,如紫砂壶等。

中国各地由于气候地理人文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喝茶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工夫茶

主条目:工夫茶

潮汕福建的人们喜欢喝“工夫茶”,一般是用小茶壶泡乌龙茶。工夫茶以泡茶的步骤繁多而闻名。工夫茶也是中国茶艺的一个代表。

工夫茶首先需要用热水将茶壶和茶杯烫过,以提高茶具的温度。然后将一些乌龙茶放入茶壶,茶叶的量约为壶体积的四分之一。然后用沸水冲泡,并倒出,曰洗茶。再倒入沸水冲泡。冲泡时水壶做上下运动,名为凤凰三点头,然后用壶盖拂去茶末,名为春风拂面。倒茶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采用直接把茶倒入茶杯中的方法,通过关公巡城(茶壺滿時把茶斟進圍成一圈的茶杯裡),和韩信点兵(只剩少許時把餘下的茶滴斟進圍成一圈的茶杯裡)的方式,使茶能够均匀地分给每一个人。还有一种方式是把几次冲泡的茶水倒入茶盅,在茶盅里混合均匀后再分给每一个人。

  • 潮州工夫茶

功夫茶当属潮州工夫茶最优,步骤分为泡器、纳茶、侯汤、冲点、刮沫、淋罐、洒茶,加上专门的器皿,泡出的茶能格外清香。潮州人饮用的茶多为潮州凤凰山产的单枞茶。

  绿茶

长江流域人一般喜欢喝绿茶,第一道沏泡的水称为洗茶,是因为茶叶在制作过程中有杂质污染茶叶,且茶叶没有完全泡开,所以第一泡一般倒去;重点在第二泡,第二泡茶能很好的还原出茶叶的原味,汤色好、口感佳;第三道沏泡的茶,味道清淡,比之第二泡要淡的多,故有“头泡不抢、二泡不让”之说。绿茶有清火的作用,而且对水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同样的茶在不同的水温和不同的水质下的口感不同。通常是先倒水后放茶叶,水温在80摄氏度。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区是主要产区。

  茉莉花茶

北方人更喜欢茉莉花的香气,泡上一大杯茉莉花茶,看到茶叶在冲泡下徐徐舒展,一股茉莉清香随缕缕热气飘散开。在夏天,茉莉花茶晾凉了喝更能消暑。过去,在北京的街头有摆茶水摊卖大碗茶的,用水壶泡上很多茶,倒在大碗中出售,是街头一种廉价的饮料;现在,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喜欢带上一个带盖的大广口瓶子的茉莉花茶,可以喝一天,味道浓酽。

  茶泡

茶泡一般用南瓜或者木瓜精雕,经过糖水浸煮凉晒而成。饮食茶水时随开水放入杯中。主要有方形、圆形等形状,中间雕刻成传统中国图案如福字、寿字等。有甚者能将整个瓜体刻成浑然一体的镂空花瓶,制为茶泡。主要流行于岭南地区。

  豆子茶

湖南一些地方有用炒香的黄豆、芝麻、姜丝、盐与老清茶一起冲泡的的豆子茶。

  客家擂茶

擂茶是一種客家民族風味的特色食品,是廣東廣西客家人的傳統美食之一。一般用小米花生芝麻生薑黃豆等食材經複雜手續加工而成,呈粉末狀。食用時沖入開水調勻成糊狀,或加入涼水在鐵鍋中煮開調勻。具獨特的香味,微咸,美味可口。

  中国名茶

主条目:中国十大名茶

  饮茶场所

中国饮茶的场所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风俗,有北京茶馆、四川茶馆、天津茶社、杭州茶室、广州茶楼等等,形成了中国的茶馆文化。

北京的茶馆是北京的一个特色,老舍先生曾经有话剧茶馆刻画茶馆里的众生百相。现在在北京前门西,开设了老舍茶馆,里面有一些曲艺节目表演。

廣東茶楼的特色是喝茶時同時吃點心。到茶楼品茗粵語稱之為飲茶

另見:飲茶

  台灣茶藝

主条目:台灣茶文化
  • 台灣飲茶的歷史甚早,早在西元17世紀以前台灣原住民便已有採野生山茶製茶飲用的習慣。但茶在台灣真正的興盛,主要是18、19世紀間,由柯朝、林鳳池、張迺妙與張迺乾兄弟等從福建一帶逐步引進茶苗與技術,於台灣北部瑞芳木柵與中部鹿谷凍頂山一帶闢園植茶、製茶;之後,19世紀中葉,來自英國的茶商約翰杜德的寶順洋行首度將台灣烏龍茶引介至海外並獲得成功與口碑後,正式展開了台灣百餘年以外銷為主的製茶史。1970~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人們對於生活與飲食有了新的追求,於是各地「茶藝館」紛紛成立,成為人們遊憩生活裡很重要的品茗空間。
  • 座落於坪林茶業博物館是一座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築,也是世界上第二座茶業博物館。主要館藏有茶事、茶史、茶藝等,涵蓋茶葉的成分、茶樹的品種、茶葉的分類、茶葉的產銷、臺灣茶園的分布、唐宋製茶器具、各代製茶法、現代製茶的過程等知識。
  • 鶯歌為現今台灣茶具製造的重鎮,其轄區內的陶瓷博物館則是全台灣唯一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博物館,甚具特色。

  日本茶道

主条目: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茶文化在公元9世紀時跟随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得以傳承及發展。
日本文化亦對泡茶非常講究,喝茶之道成為日本傳統中的重要禮儀。

日本製茶方式來源於中國唐代,和現在中國的製茶方式不同,将採摘的茶葉蒸氣殺青,然後乾製碾碎,製成綠茶末抹茶飲用。由於茶末表面積大,具有較大的表面張力,容易在水面漂浮,因此泡製時必須用子特製的茶帚攪拌,使其沉入水中,然後用竹舀將茶液舀出飲用。由於泡製茶葉的手續比較複雜,逐漸演化出一整套儀式,形成日本茶道的各個流派。

日本人喝的茶,除了綠茶為主的煎茶,還有混入炒香了的玄米與綠茶配搭而成的玄米茶,以及混和了小麥的麥茶

  朝鮮茶文化

  韩国茶具
主条目:韓國茶禮

除了中国以外,朝鲜的喝茶历史最悠久,有自己的茶道传统和饮茶用具。

  西藏茶文化

西藏游牧地区喜欢喝砖茶(藏文:ཇ་དཀྲུགས་མ་ja-dkrugs-ma 或 བསྲུབས་ཇ་bsrubs-ja)。首先要把砖茶砸开,放到水壶中,加清水用火煮,煮沸几分钟后,加入食鹽及牛奶、羊奶或酥油,製成酥油茶;有些地区也放核桃碎。 奶茶可以帮助消化,因此牧民有一日三餐茶,一顿饭的习惯,每日清晨,家庭主妇都要准备好奶茶。

取自 藏语词汇索引

  蒙古茶文化

蒙古地区同西藏地区一样,喜欢喝砖茶。首先要把砖茶砸开,放到水壶中,加清水用火煮,煮沸几分钟,并进行搅拌,直至茶汤发亮,再加入食鹽及牛奶,製成奶茶。与英国式红茶异曲同工。上桌时,要搭配奶皮、奶豆腐以及各种茶点。奶茶是寒冷的牧区保暖的重要手段,因此牧民有一日三餐茶,一顿饭的习惯,每日清晨,家庭主妇都要准备好奶茶。

  回族盖碗茶

宁夏回族喜欢用传统的盖碗喝“盖碗茶”,将茶和、冰糖以及宁夏特产枸杞一起沏泡。 盖碗有三部分托盘,茶杯(无把),盖子。

  白族三道茶

云南白族用“三道茶”招待客人,头道苦、二道甜、三道“回味”(甜酸苦辣具备)茶。

  印度茶文化

印度有一种辣茶,在茶水中加入牛奶、糖、胡椒和各种香料,如豆蔻桂皮丁香等,这种茶已经由印度裔人传入美国

  香港茶文化

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期間,香港人將英國人的奶茶大為改良,以滤网沖泡出很濃的紅茶,再拌以淡奶,由於染了茶色後的濾網看似絲襪,因此被稱為絲襪奶茶。這類茶一般要混合多種茶葉泡製,這是因為餐廳難以倚賴一種茶葉,在短時間內沖出色、香、味俱備的茶水。香港人除了改良奶茶,還很愛直接把檸檬片放入茶中變成檸茶,這種製法與西方主流把檸檬汁混進茶中的做法略有不同。這些飲料一般在街頭巷尾的茶餐廳出售,是香港人的日常飲料。

  馬來西亞茶文化

英國紅茶的另一旁支是馬來半島印度裔人的拉茶,當地的印度裔人把紅茶和奶混合後,不斷拋來拋去,就像拉出來一般,因此稱作拉茶。而拉茶也是馬來半島一種表演方式。

  歐美茶文化

  俄羅斯茶文化

  19世纪的俄罗斯茶炊
主条目:[[茶在俄罗斯]]

在西方,最早从中国传入茶叶的是俄罗斯,从中国经过蒙古草原到俄罗斯,曾有一条“茶叶之路”。俄罗斯人发明了煮茶的“茶炊”,类似一个小锅炉,一般用铜制,中间生炭火,上面有一个煮茶的茶壶,下面有一个龙头,煮好的浓茶用龙头中的水冲稀,加糖和柠檬汁饮用,即檸檬茶。随时可以提供热茶水,是寒冷的俄罗斯气候下,家庭必备的设施。现在一般用电加热,也有用不锈钢制造的。由于非常普及,所以可以设计制造成各种装饰花样,是俄罗斯家庭比较显眼的家具。

  英國茶文化

英国人从1660年代开始进口茶叶。当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Catherine of 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爱好带进英国宫廷。开始英国人从荷兰进口茶叶,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运回伦敦。到1750年代,茶叶已经变成英国人的全民饮料。由于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而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很少,两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英国一方面从中国引进茶树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种植,另一方面在印度殖民地种植罂粟,制造鸦片出口中国,最终引起鸦片战争

在英国和爱尔兰,“茶”(tea)不仅指这种饮料的名称,而是有下午便餐的意思,即下午茶(英国以外称为high tea,在英国则是指晚便餐),名称来自使用的“高”脚桌。英國人多喝紅茶,茶種包括英國早餐茶English Breakfast 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 Grey),由中國傳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傳入的綠茶,也成了英國茶的標準部分。英國人喝茶,頗成癡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來,清晨6點,空著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點再喝一次「晨茶」,午飯後又喝一次「下午茶」,晚飯後還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說,正規的,一天起碼4頓。英國人泡茶是泡茶葉末,連袋一起放在熱水杯裡,不是以水沖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熱水裡,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丟棄。家庭飲用時,由於茶葉很碎,通常茶壺裡還有個過濾杯,用開水沖下去,過濾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檸檬而喝。

  美國茶文化

歐洲飲茶也有很長的歷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國後,習慣也帶了過來。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这个事件引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高压制裁,最终导致美国独立革命发生。美國人飲茶講求效率、方便,不願為沖泡茶葉、傾倒茶渣而浪費時間和動作,他們似乎也不願在茶杯裡出現任何茶葉的痕跡,因此,喜歡喝速溶茶,這與喝咖啡的原理幾乎一樣。在美國,茶消耗量佔第二位,僅次於咖啡。

除源自於歐洲的西方茶文化外,美國市場上的東方茶(烏龍茶、綠茶等)有上百種,但多是罐裝的冷飲茶(檸檬紅茶)。美國人與中國人飲茶不同,大多數人喜歡飲冰茶,而不是熱茶。飲用時,先在冷飲茶中放冰塊,或事先將冷飲茶放入冰箱冰好,聞之冷香沁鼻,啜飲涼齒爽口,頓覺胸中清涼,如沐春風。另外除了預裝茶外,美國很多餐廳也以茶作為主要飲料,而美國人有在任何茶(包括東方茶)加上糖之習慣。

  德國茶文化

1657年茶叶出现在德国的药店,但是除了东弗里西亚(今下萨克森)一带地区之外,没有赢得德国人太多的兴趣。现在德國人也喜歡飲茶。比如,德國也產花茶,但不是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窨制過的茶葉,而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干製成的,裡面一片茶葉也沒有,真正是「有花無茶」。中國花茶講究花味之香遠;德國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實。德國花茶飲時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德國人也買中國茶葉,但居家飲茶是用沸水將放在細密的金屬篩子上的茶葉不斷地沖、衝下的茶水通過安裝於篩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壺內,之後再將茶葉倒掉。與東方茶相較,德國茶味道較為清淡。

  土耳其茶文化

主条目:[[Turkish tea]]

土耳其人喝茶很普遍,土耳其茶(土耳其语:çay)属于红茶的一种。土耳其人最早喝咖啡,但是20世纪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垮台之后,原来属于土耳其的可以种植咖啡的阿拉伯地区脱离土耳其,土耳其不得不进口咖啡。而在土耳其本土的黑海东南岸地区可以种植茶树,于是土耳其人逐渐开始喝本国出产的红茶。

土耳其人的好客熱情,請喝茶更是他們的一種傳統的習俗。主人往往熱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蘋果茶。土耳其茶起來較苦,雖然茶味濃濃,卻不是那麼討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撲鼻,然而濃的化不開的感覺並不是每個初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產的蘋果茶,可以說是老少咸宜,男女皆愛。酸酸甜甜的蘋果茶,濃濃的蘋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著清寒的秋日,喝來格外的舒爽。而土耳其街上最多的不是咖啡廳,而是茶館,土耳其人便十分喜歡到茶館喝茶並談天說地。

  阿根廷茶文化

馬黛茶是一種常綠灌木葉子,生長在南美洲的一些地方,阿根廷溫潤潮濕的氣候和充足的陽光,很適於這種樹木生長,加之當地人有愛喝這種茶的傳統,使之成為最大的馬黛茶生產國。

阿根廷及其他拉丁美洲人愛喝馬黛茶,馬黛茶是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當地人傳統的喝茶方式很特別。一家人或是一堆朋友圍坐在一起,一把泡有馬黛茶葉的茶壺裡插上一根吸管,在座的人一個挨一個地傳著吸茶,邊吸邊聊。壺裡的水快吸乾的時候,再續上熱開水接著吸,一直吸到聚會散了為止。

  非洲茶文化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亞等都喜歡綠茶,但飲用時總要在茶葉裡加入少量的紅糖或冰塊,有的則喜歡加入薄荷葉或薄荷汁,稱為「薄荷茶」。這種茶清香甜涼,喝起來有涼心潤肺之感。由於北非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不許飲酒,卻可飲茶。因此,飲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來訪時,見面「三杯茶」,按禮節,客人應當看主人的面,一飲而盡,否則視為失禮。

埃及人喜歡甜茶。他們招待客人,常在茶裡放許多白糖,同時送來一杯供稀釋茶水用的生冷水。這種濃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裡就會感到黏黏糊糊的。

  茶食品

茶食品是用茶葉、茶水、茶粉为原料加工的风味独特的食品。

茶叶可以用于烹饪,比如用樟树叶和茶叶熏制的樟茶鸭,用龙井茶做的龙井虾仁,用茶做的粥,茶叶蛋等。日本有不少以綠茶製作的食品。此外,現在一些西式甜品蛋糕布丁雪糕亦會加入茶的成分。

珍珠奶茶(又稱波霸奶茶)是一種從台灣發祥的茶類飲用法,奶茶傳入台灣後,有人用大顆粒的粉圓(通常稱為波霸)加入奶茶中飲用,可以同時享受茶香及粉圓的口感。

  相關條目

  参考资料

  1. ^ Tea. Encarta [2008-07-23]. 
  2. ^ Dahl, Östen, Feature/Chapter 138: Tea, 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Online, Max Planck Digital Library [2008-06-04] 
  3. ^ ただし、この mîaŋ はチューインガムのようにして咀嚼する嗜好品である。言語学者の冨田竹二郎はこの語が中国語の「茗」から来たのではないかとしている。(cf.冨田竹二郎編著『タイ日大辞典』めこん、第三版1997年10月1日、p.1176 ISBN 978-4-8396-0114-0

  參考文獻


开门七件事
| | | | | |

   
               

 

todas as traduções do 茶


Conteùdo de sensagent

  • definição
  • sinónimos
  • antónimos
  • enciclopédia

 

4402 visitantes em linha

calculado em 0,046s